【主 题】
读书与书法
【嘉 宾】
张恩和
【主持人】
文师华
时间:2017年5月6日(周六)15:00——17:00
地点:青苑书店(金域名都店)二楼
【流 程】
1.嘉宾演讲
2.读者互动
3.签售合影
【嘉 宾】
张恩和
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1936年出生于江西南昌,195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,毕业后留校任教。1983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,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图书馆首任馆长。专业为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,业余爱好书法及散文写作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曾任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等学会理事。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。
文师华
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,书法爱好者。
活动现场的书友将每人获赠一册《张恩和書文专辑》
专 辑 赘 语
我一生和文学结缘:自小怀着文学梦,大学上的是中文系,毕业后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,也断断续续写点散文,还蒙了个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”名号,一路走过来,算是遂了人生心愿。
我也写了一辈子的字,从小写到现在,一直认真写,努力写。大概是认为我的字写得还不太难看,经常会有人要我的字——除了国内朋友,还有日、韩、美等外国朋友以及住在英国、南非的中国同胞。换一个喜欢吹牛炫耀者,用广告语就可以吹嘘自己的字已“飘洋过海”“跨界出国”遍及几大洲。可我心里清楚,自己对书法只是“业余爱好”,不是“书法家”,也未想成为“书法家”。

1999年5月参加四川德阳散文笔会时挥毫
说起来,这和我的老师启功先生还有点关系。
我和启功先生结识、交往整五十年,几未中断——从一九五四年考上北师大做他的学生,后毕业留校和他在一个系共事,再后虽调往社科院(一九八三年)但仍住师大,和启先生比邻而居,一直到他去世,几十年可谓是近距离接触,从他受教,得益良多。启先生健谈,又毫无架子;我虽然是他的学生,但他更多是把我视为同事、朋友。我们在一起谈学问,谈世事,谈时政,自然也免不了谈书法以及书法界情况。我喜欢写字,学他写字的风格,在书法方面受到他的启智和熏染,自在情理和事理之中。启功先生在外人看来是大书法家,也确实是名不虚传的大书法家。他的字广为人们喜爱,真正是名满天下,而且也当过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,但他自己对“书法家”的名衔很不以为然。他不喜欢人家称他是“书法家”,总说自己是教师,喜欢人家称他“学者”“教授”。

2004年7月启功先生生日摄于启功先生家
他一直认为:书(法)是“技”,不是“道”;知识分子(读书人)写好字是本分。他不把写字或曰“书法”当成专业,当年让他申报书法博士点,他硬是“岿然不动”,不肯申报。他更不把书法看作一种职业,常告诫学生,字写好了,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;相反,一个人只会写字,字写得再好,也不足称。甚至他被选做全国书协主席,都没有亲自到场,事后说那是“缺席宣判”。启功先生对书法的看法和态度对我影响很大。我喜欢他的书法,更佩服他的学问和为人。像他这样一位真正的大书法家都不把“书法家”当回事,我作为他的学生,自当谨遵师训,以师为范,也就没有把“书法家”看在眼里,更未考虑要参加什么“协会”,混一顶“书法家”的帽子戴戴。本来我就有自己热爱的专业,有自己的理想追求,想侍弄好自己一亩三分地都不容易,哪还有心思再去别人地里“刨食”“捡落儿”呢?因此之故,我从不主动、专门、直接、正面向他讨教学习书法的问题,他甚至不知道我也喜欢写字。直到他去世前不久,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才知道我也爱好书法,即主动要我写幅字给他看,并鼓励我“要多写”,“好好写”。(此事我在他去世后写的一篇悼念文章中提及。)同理,也正因为我喜欢写几笔字,故从不在外面打他的旗号,说自己是“启功先生学生”“师从启功先生”,以借他的光,和“书法家”拉近关系。其实启功先生在他的《口述历史》中也公开正式申明,他在书法方面没有带过学生,而事实上我也真没有正儿八经的从他学过书法。

与启功先生在学术会议上
但我对书法一直保有浓厚的兴趣,数十年未曾间断。
我这人十分热爱自己的专业,一直坚守已有的阵地,但也有些业余爱好:喜欢唱歌,爱打乒乓,有时和朋友下下(围)棋,打打牌,平时一个人更着迷书法。往好里说这是“兴趣广泛”,说难听点则是“不专正业”(还不至于“不务正业”)。有学问家可能对此不以为然。但在我看来,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、致力向学、心无旁骛,固然令人钦佩,而利用业余时间,多些爱好,也能扩大视野,活跃思路,提升精神,未必就不好。只要主客观条件允许,能够随性随力有些爱好,或可为生活更增添些趣味和色彩,对身心也有好处。和别的一些项目不同,练习书法不论时间,不要场地,无须玩伴,可随时随地在家里“临池挥毫”;心情好时可以写,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写;又因为书写过程中要集中精力,全神贯注,既能排除外界干扰,又能享受审美,从而提升境界,修身养性。天可怜见,我几十年的人生途中,风风雨雨,忧患不少,烦扰很多,经常是想集中时间和精力专心致志于正业而不可得。每当这时,我便利用一些零碎时间写字,在墨海中神驰,借以调节生活,控制情绪,转移注意力。回首过去,还真亏有书法在我人生途中与我相伴。是她(我这里不用“它”)增我知识,舒我困境,慰我寂寞,解我痛苦,抚我创伤。现在,我虽年已耄耋,别的爱好可以舍弃,事实上有些爱好也真的陆续从我的生活中退出,只有书法仍和我紧相为伴,晨昏易替,长夜孤灯,她一如既往,怡我性情,给我快乐。

一老一小,启功先生和小女
可就是我这样自娱自乐的业余水平,还有一些朋友错爱不弃,甚至有朋友提出要资助我出书法集,可惜我不够自信,缺少勇气,只好婉谢。这一次是老家的朋友邹农耕君诚恳热情地催促我,策励我,一定要为我出一本书法专辑;他经营的事业红红火火,还对文化学术十分热心。这不是一般的友情,加上乡亲情谊而又同有所好,实在令我感动。我又想,出版专辑虽不免献丑,却也是一次公开求教的机会,因此我不再推托。又因好友夏国平君建议在专辑里选收几篇散文,让书文互照互补,以助对作者多一点了解,我亦觉得甚好。兹选出几篇怀人和写家乡风土人情之作,加上几篇社会批评和文化评论,最后附录一篇小女在启功先生逝世时写的悼文(她自小得到启功先生关爱,刚上小学启先生即为她写字勖勉,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遂命书名为《张恩和书文专辑》。现书既成,我衷心感谢朋友的盛情,也望同好方家不吝指教。
二〇一六年春夏之交于北京北太平庄寓所
张恩和先生书法欣赏
张恩和先生著作
|